概述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发挥科研在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厚植学科优势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需求能力中的先导引领作用。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学校科研以重大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团队和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出成果、出人才、上水平为目的,不断深化产教研融合与校企合作,着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不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突出自主创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校不断调整科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提升学术素养,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需求。2015-2017年,教师获得科研立项236项,其中国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66项,横向课题18项,地厅级项目55项,累计立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046.23万元,年科研经费2.58万元/人;发表学术论文145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3篇,三大检索收录74篇,出版专著、教材119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申请国家专利28项,授权23项。教师学术素养日益深厚,学科专业知识不断优化,探索意识增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岗双责履职到位,科研强师的效果日益显现。
在科研强校战略推进中,学校大力倡导科研反哺教学。优先安排教学科研能力比较强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引导教师将学科和行业前沿信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积极将地方文化、企业文化、技术、标准纳入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围绕专业方向和市场需求,提升、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创设、开发自己的课程、教材、讲义,真正解决应该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近三年,教师出版教材22部。
学校设立“雁峰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杰出人物到校讲座,各学院也根据自己学科特点设立平台,开展学术交流。近三年来,全校共开展学术讲座211场,其中,校外专家146场,本校教师65场,其中人文社科类178场,自然科学类33场,参与学生3万多人。通过听讲座,学生获取知识的视野得以开阔,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学校设立了40多个科研平台,并根据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向学生开放,将平台集聚的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滇中国学院、滇中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高原特色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中心、新能源技术应用中心等。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科研项目吸收优秀学生参与,以培养锻炼学生能力,如教育学院的“整合连贯型”乡村教师培育模式研究、化生学院的胡蜂、喙尾琵琶甲养殖技术研究、低热河谷区葡萄丰产应用试验、物电学院的光伏应用技术研发、美艺学院的一系列横向项目,学生都在参与中得到了历练。
{转码主词}